平博体育规则,平博体育,平博真人,平博棋牌,平博彩票,平博电竞,平博百家乐,平博电子,平博游戏,平博体育官方网站,平博体育官网入口,平博体育网址,平博体育靠谱吗,平博体育app,平博app下载,平博投注,平博下注,平博官方网站,平博最新入口,平博体育平台推荐,平博体育平台赛事,平博赛事,平博在线体育博彩,平博足球博彩,平博足球投注,平博娱乐场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贵州茶叶名山研究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工作会在遵义市湄潭县召开,其间,参与人员列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年会。会议系统总结了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明确了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工作规划。旨在系统梳理贵州茶山资源、深化茶文化研究与产业联动,为推动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注入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推动贵州从“茶叶大省”成为“茶叶强省”,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贵州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铜仁是世界茶与中国茶的起源地之一,生态环境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是贵州第二大产茶区。今日,正在全力以赴加快实现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奋斗新目标。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是贵州茶叶名山翘楚,进一步聚力发挥好梵净山IP的杠杆撬动作用与“多重效应”,勠力同心、守正创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铜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在此次会议上,高级记者、铜仁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张勇作为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人才评审库专家等,应邀发表了主旨演讲《重组与超越:梵净山茶旅融合的“绿色密码”》,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铜仁是世界茶与中国茶的起源地之一,生态环境优越、茶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乌江、锦江两大水系润泽,森林覆盖率达6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8%以上,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富集,被中国气象协会授予“天然氧吧”称号。这里是长寿福地,是贵州三大“长寿带”之一。北纬27°上的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绿飘带”。茶香氤氲,铜仁自古就是“黄金产茶带”。在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间,生动诠释了“林茂寿星多”的传奇。
当代人的目光聚焦在发黄的典籍上,文字无声无息地述说着保护梵净山: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册封建立《敕赐碑》,是全国现存唯一以皇帝名义颁布的山岳保护敕令碑,并将生态保护纳入国家法典《大明律·户律》。碑文《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中记载:“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梵净山乃天下名岳,四至分明。诸色人等,毋得侵扰劫掠,伐木掘矿,秽渎灵区。敢有不遵者,治以重罪。”“赐妙玄为钦命僧,统辖四十八座脚庵,凡山场草木,皆归僧众护持。”道光三年(1823年),铜仁知府敬文立《梵净山禁树碑记》称:“草木者,山川之精华;山川者,一郡之气脉……勒诸石,永以为禁。”严禁砍伐树木。
桃源深处是铜仁,与此诗情画意对应的是天蓝、地净、山青、水秀。目前,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梵净山、麻阳河、佛顶山。其中,梵净山是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自然保护地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梵净山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评价,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而梵净山就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早在1956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教授等提出要在全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区域划定天然林禁伐区的建议,据此有关部门多次研究和提议加强对梵净山天然林的保护。同年10月,梵净山天然林区被国家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这是梵净山第一个具有自然保护区特征的身份。在浙江大学西迁“云贵小江南”遵义湄潭县期间,该校师生常与设立在湄潭县永兴古镇的“中央试验茶场”专家学者结伴同行,翻山越岭前往梵净山区及其周边,进行田野调查、采集标本、教研实践等活动。
梵净山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是贵州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8年建立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并组建管理机构,1986年7月被列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同年10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第四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06年被列为全国林业系统首批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梵净山成功“申遗”,同年10月,梵净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2022年4月,获批创建国家公园。2024年9月,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绿色名录,标志着保护成效获得国际认可,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重要示范作用。同年,“贵州铜仁梵净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三部委联合公布的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2024年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发布并授牌梵净山等为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
2025年8月1日,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博士在铜仁“东山文化讲堂”,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为题的讲座赢得满堂喝彩。他曾担任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等。梵净山“申遗”成功凝聚他的一份功劳。他直言,梵净山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也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标准,完全可跻身世界遗产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双子星”,实属中国骄傲的世界瑰宝。
梵净山西麓的印江是全国4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之一,享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美誉,列入“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级出口食品(茶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县宜茶面积50万亩,其种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永乐年间(1411年)团龙茶就进贡皇家,被赐封为“团龙贡茶”,盛极一时。目前,全县建成茶园基地26.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2.79万亩,获有机茶园认证7500亩,无公害茶园认证16.48万亩。有省级茶叶园区3个,有加工企业268家,其中,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 “梵净山翠峰茶”属贵州五大名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梵净山翠峰茶、毛峰茶在多届国家及世界名优茶评比及博览会中累计获金牌170余次。“梵净山”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
“全国十大非著名山峰”佛顶山,被称为梵净山的姊妹山。佛顶山周边土生土长的石阡苔茶,自古就是贡品贡茶,素有“茶中味精”的美誉。曾遴选到备受好评,周恩来总理亲自手写“茶叶生产、前途无量”奖牌加以表扬。茶界泰斗张天福在102岁时品鉴此茶后,欣然题词“石阡苔茶钾天下”。与此荣耀对应的是:石阡苔茶红茶水浸出物≥34%、绿茶≥40%,同时也是高EGCG茶,其EGCG含量达11.21%,最低达10.98%。具有香高、味醇、耐冲泡和富含钾、锰、锌、硒、铷等人体有益元素及高水浸出物的特点。
石阡县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美誉,石阡苔茶是当地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因其苔粗,芽状,节间长,苔状明显且随着气温升高茶芽叶会变成紫色,俗称苔紫茶。这正是茶圣陆羽在《茶经》描述的“阳崖阴木,紫者上,绿者次”。石阡苔茶属贵州三大名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该县先后跻身全国茶产业建设百强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榜单”。
“云端上的新华”是石阡苔茶的发源地,如今,该村上万棵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依然悄无声息地染绿着山山岭岭,依然是当地货真价实的“发财树”。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飞被誉为“茶痴”。他是石阡苔传统制作技艺“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下岗职工磨砺成长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大半辈子种苔茶、爱苔茶、品苔茶、经营苔茶、推介苔茶,始终坚持“做良心人,做干净茶”,含辛茹苦在村里打造“石阡苔茶一条街”,节衣缩食筹资建成“石阡苔茶文化博物馆”等,身体力行茶山绿了、头发白了的“苔茶之恋”,充满传奇、激情和奉献,生动诠释着一代新茶农的新追求。
据调查数据统计,贵州有1000亩以上规模古茶园18处,古茶树120万株以上,铜仁是贵州古茶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经专家考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有100年以上古茶树5万余株,1000年以上1200余株,90%为人工栽培。主要分布在该县塘坝、新景、后坪等7个乡镇,其中,塘坝镇为核心区有2.8万余株古茶树,百年树龄以上有2万多株,该镇榨子村有6684株,马家庄组的792株更是连片成林,蔚为壮观。2016年获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2018年古茶树被命名为沿河“县树”。2018年在县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高票通过《古茶树保护条例》,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贵州继省级古茶树保护条例后,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首个地方专项条例。
明万历年间,曾任福州知府的喻政生于铜仁府(今铜仁市碧江区锦江街道喻家坪),他的科举之路颇为顺利,在万历二十二年考取贵州乡试解元,成为全省第一名,又在次年的全国性科举考试中顺利考中进士,位列三甲第106名。这种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的情况被称为“乡会联捷”,明代贵州中解元而又联捷进士者仅有喻政和萧重望,就连曾为皇帝讲过学的孙应鳌在中解元后会试三次才考取进士,可见喻政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入仕后,喻政曾任南京兵部郎中,出知福州府,升巡道等职,政绩突出,政声嘉许。
喻政在中国茶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勤勉政事之外,他爱茶、品茶、论茶,对茶业颇有研究,主持编撰《茶书全集》,集历代茶文献之大成,首创茶书汇编体例,被日本汉学家布目潮沨誉为“集《茶经》以后茶书之大成”,茶史专家万国鼎称其保存了多种濒佚茶书。他享年96岁,被概括为“学霸清官、高寿茶人”,其长寿被认为与饮茶习惯及心境相关。他推崇饮茶“洗涤心灵”的哲学意义,反对为嗜好所奴役。现如今,其人其事已列入铜仁博物馆展陈。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铜仁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铜仁制茶工艺就开始兴起,到隋唐时期茶事日渐兴旺。唐代茶圣陆羽在中国首部茶书《茶经》中对此浓墨重彩进行了记载;《明实录》记载:“思州方物茶为上”,明朝永乐年间,梵净山茶就曾享誉朝野,涌现出印江团龙茶、石阡坪山茶、沿河姚溪茶、思南晏茶等一大批“贡茶”品牌。铜仁是茶叶原产地之一,10个区县皆有古茶树、野生茶树广为分布,至今还保留有连片古茶树,共有古茶树7万余株。全市有6个县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1个县荣获“全省重点产茶县”,4个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6个乡镇荣获“贵州省最美茶乡”、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石阡县荣获“中国苔茶之乡”、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荣获“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2018年,铜仁荣膺“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中国抹茶之都”称号。
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林中有茶、茶中有林,茶林和谐相处、共生共荣。铜仁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均气温16.2℃,海拔在205~2572米,年无霜期290天,常年植被丰富、山高雾浓、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溪明如镜,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全市有梵净山、麻阳河、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各种荣誉加身的梵净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2万-18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源头。全市10个区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赋予了发展生态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
产品丰富,品质独特。梵净山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及抹茶等系列产品,以绿茶为主,绿茶代表性产品有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梵净山卷曲形绿茶、梵净山针形绿茶、梵净山颗粒形绿茶。梵净山茶得益于梵净山及其周边区域优越的自然生态,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制而成,茶叶品质独具特色,经国家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贵州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多年跟踪检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达38%~47.8%,茶多酚含量达16.7%~31.5%,氨基酸含量达3.1%~10.6%,构成了茶多酚与氨基酸协调的黄金配比,赋予梵净山茶香高持久、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绿色发展,品牌引领。梵净山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茶区生态完好、没有污染,从茶区规划、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生产加工到产品包装运输等均采用无公害茶生产管理技术和措施,茶园管理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梵净山茶”是全市茶叶公共品牌,2015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各种茶叶评比中获金奖达180多项。202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梵净山茶”品牌排全国第29位,品牌价值45.54亿元。
守正创新,前景广阔。按照“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总体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加快推进抹茶园区、抹茶小城、抹茶小镇、抹茶街区、抹茶门店、梵净抹茶核心基地建设,持续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做强市场、做长链条,推动生态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到2030年,全市投产茶园达到136万亩以上,茶叶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140亿元以上;建设碾茶生产线条、抹茶精制生产线条以上,建成抹茶原料基地8万亩,实现抹茶年产量3000吨以上,聚力持续做大“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做响“中国抹茶之都”。
全力借助梵净山IP,持续推进“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山净水•健康水都”公共品牌打造,做响公共品牌。铜仁先后获得“中国生态好水源集聚区”“梵山净水•健康水都”“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等荣誉称号。培育了梵净山泉、清心露、泉都、边城骄子等一批本地品牌打造全国优质天然饮用水主产区、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世界知名水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水企业达8户,全市天然饮用水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5亿元以上企业2户。
梵净山名山品牌“溢出效应”,引领铜仁抹茶“破圈出彩”。近年来,铜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抹茶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抹茶产业,持续打造“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中国抹茶之都”,逐步蹚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茶产业发展之路,促进了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全市建成抹茶原料基地8.5万亩、碾茶生产线条,建成全球最大抹茶单体车间2座、一流抹茶自动化精制生产线条,开发抹茶及抹茶衍生产品30余款,产品销往国内30多个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抹茶产销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2024年,实现抹茶产量1200吨、抹茶综合产值10.02亿元,抹茶产业涉及全市7个产茶重点县、34个种茶乡镇,辐射带动40余家碾茶企业和11万茶农增效增收。
“山以茶名,茶以山名,生生不息”。在梵净山茶“加持”和梵净山抹茶“破圈出彩”基础上,梵净山红茶借助贵州红茶异军突起东风,“走出山门”的步伐坚实有力。据了解,全省建立了“海拔梯度+微域环境”的双重控制标准,通过1250个监测点的大数据分析,确认了700~1600米海拔带的“黄金产茶区间”,并识别出梵净山、雷公山等12个具有独特风土的微产区,拓展和提升了地理标志新内涵。现如今,贵州红茶的地理标志保护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其中,梵净山红茶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与地标遵义红、普安红、雷山红茶、金沙贡茶、纳雍红茶等,被誉为贵州红茶“六君子”。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日臻完善,六大地理标志产品构建起品牌矩阵,通过“专用标志+区块链溯源”的双重防伪措施,侵权查处率保持100%。地标产品平均溢价35%的效益,带动企业认证积极性高涨,2024年新增地标使用企业28家。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地标管理体系创新性地引入动态退出机制,对3家不合格企业撤销使用资格,维护了品牌美誉度和公信力。现已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为示范案例在全国推广。
梵净山茶香弥漫穿越时空,总是令人心旷神怡。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始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铜仁依托梵净山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种质资源,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成功培育了梵净山茶、梵净抹茶、梵净仙菇、梵净药材等“梵净山珍·健康养生”系列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快打造“生态鱼、生态水、生态茶”等系列生态品牌。“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山净水·泡茶好水”“梵净抹茶·香溢天下”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在梵净山IP的引领加持下,全市2024年实现茶叶总产量12.95万吨,总产值142亿元,其中,铜仁抹茶产销量全国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
2024年春节前夕,省委书记徐麟在铜仁调研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梵净山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2月21日,徐麟主持召开旅游工作专题会,将梵净山纳入全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6个重点景区之一;3月10日晚,徐麟在北京参加两会期间,听取了铜仁市梵净山打造世界级景区工作汇报,帮助进一步理清思路。市委、市政府认真抓落实,主要负责先后主持召开多次专题会,对梵净山如何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在贵州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加持下,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步伐坚实。基于此,要借助梵净山IP,全力加大景区景点联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创新经营理念,扩大旅游市场,探索建立利益联动机制,推进全市旅游线路“一票通、一车通”,促进梵净山景区与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朱砂古镇、石阡夜郎古泉、松桃苗王城旅游景区及梵净山马拉松赛道一带联动发展;引领寨沙侗寨、云舍、亚木沟等景区景点共同发展;推动大明边城、百花渡、潜龙洞等景区景点联动发展,同时,精准做好梵净山“东上西下”“西上东下”线路产品配套服务,打造环梵净山自驾生态游线路产品,把梵净山环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大梵净山”旅游格局。
在梵净山下及其周边地区要做好“旅游+”文章,大力发展“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验”“旅游+露营”“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积极探索让游客逃离城市生活,回归自然后憩息心灵家园的旅居新模式,推进梵净山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构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发挥好梵净山景区“溢出效应”,努力提供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的优质服务,吸引更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潜在客人前来旅游观光、休闲旅居和投资兴业。
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铜仁高质量发展,切实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拓宽和提升“两山”转换通道,始终坚持大文化、大生态、大武陵、大梵净山等联动互动、共赢多赢格局,凝心聚力加快梵净山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价值逐步转化为经济价值。充分释放好梵净山IP的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向全球展现好“黔金丝猴和梵净冷杉在地球上的唯一栖息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形象,展示充满魅力、令人神往的多元文化融合、多民族交融的美丽家园形象。
空间布局:门户支撑。铜仁——面向湖南的门户;集群突破。重点培育贵州茶文化、梵净山生态旅游等12个产业集群;走廊串联。建设长征文化旅游带、千里乌江休闲度假旅游带、“多彩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带等7条文化旅游产业走廊;打造世界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培育:梵净山(黄小西吃晚饭);培育特色旅游城镇村落。培育江口、石阡、印江等一批知名旅游名县。培育江口县太平镇等一批旅游名镇。培育江口县云舍村等一批旅游名村。打造国家旅游风景道。红色记忆、千里乌江、奇峰秀水、世外武陵、古镇名村等10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同时,聚力加快打造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做大康旅融等,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及其配套政策“组合拳”等。
锚定目标,开拓创新加快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按照世界级自然风光、文化体验与康养度假型旅游景区定位,突显世遗价值、发挥生态优势、做好康养文章。以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核心,深入挖掘、充分展现梵净山作为武陵山之巅的自然风光资源和多元地域历史文化,凸显“梵净灵山”景区文化定位,围绕生态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策划开发各类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梵净山旅游从现在的“登顶梵净山”,快速转向未来的“体验梵净山”“旅居梵净山”。
锁定特色,精益求精加快总体空间格局布局。规划构建“一核四区、一城五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一核四区”为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其中“一核”为梵净山景区,打造成为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的核心景区;“四区”为沿环梵旅游公路打造的1个先导区和3个主题型旅游功能区,即世界级旅游景区太平先导区、紫薇国际山地运动旅游功能区、梵心疗愈国际旅游度假功能区、桃花源国际科考研学旅游功能区。“一城五组团”为重要线个特色旅游组团,包括江口休闲旅游城市和木黄红色文化旅游组团、寨英千年古镇体验旅游组团、乌罗潜龙洞洞穴科考旅游组团、鱼粮溪峡谷生态旅游组团、德旺辰水乡村休闲度假组团。
茶旅融合颇具潜力,拓展空间广阔,其“多重效应”在赋能乡村振兴、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共同富裕发挥重要和必要作用。据2025年第4期《贵州调研》刊发的《关于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指出,贵州茶文旅融合程度较低。贵州茶旅整体呈现“茶浓、文淡、旅薄”的特征,各种茶文化元素未真正耦合进旅游过程中,本土文化特色呈现不够,同质化较严重,等等。这也是铜仁茶旅融合的“短板”“痛点”“堵点”。困难与机遇并存,后者永远大于前者。当今,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市场饱和、买方市场需要多样化等竞争激烈态势,铜仁聚力抢抓下述机遇和空间——
一是茶叶衍生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全球抹茶市场正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2024年国内新茶饮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农夫山泉等头部企业年消耗抹茶原料大幅攀升。同时,消费者对“健康化、国潮化、便捷化”的新茶饮需求提升,抹茶拿铁、茶多酚保健品等衍生品年增长率达35%。在庞大消费市场中,铜仁茶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有资源禀赋的良好生态,也有上下齐抓的行动举措,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农业强国”等战略发展机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大力推进生态茶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做大做强铜仁茶产业。
二是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日益加强。当今全球茶产业在创新发展,日本静冈茶园用纳米膜技术锁住茶多酚活性,斯里兰卡依托物联网构建茶叶溯源体系,英国立顿用靶向提取工艺优化茶叶深加工流程。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趋势下,铜仁茶产业要降低成本、提升质效,其中科技创新、精深加工、融合发展等是有效路径之一。从茶消费市场发展情况看,去年铜仁抹茶出口量全国第一,抹茶系列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质效提升看,铜仁茶园亩均效益仅为杭州龙井核心产区的40%,品牌价值不足西湖龙井的1/3。我们要创新思路、促进跨界开发、多元融合,让抹茶冰淇淋、茶叶面膜等成为消费新宠,让茶园碳汇交易、茶文旅开发打开价值新空间。
三是茶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当前,茶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趋势:一是绿色化,欧盟、日本等市场对茶叶农残标准日益严苛,铜仁“干净茶”的生态优势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二是智能化,从茶园管理到加工生产,机械化、数字化技术加速渗透,贵茶集团的自动化生产线目,引领行业升级;三是融合化,“茶+文旅”“茶+健康”“茶+科技”等新模式不断涌现,铜仁发展“茶旅一体化”基础优势明显。目前,茶产业竞争已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粗放扩张”迈向“集群发展”。铜仁茶产业多年积累发展,现有基础扎实、优势明显、后劲很足。现在,铜仁茶产业集群集聚、全链条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其兴可待,要持续坚定高质量发展茶产业的信心雄心,持之以恒抓实抓好抓出新成效。
四是茶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多元。茶旅融合、多元发展是提升茶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要因地制宜推进“茶叶+旅游”“茶叶+文创”“茶叶+非遗”“茶叶+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要高位推动、高标准建设梵净抹茶小镇,加快推进抹茶与文旅融合发展;要围绕江口抹茶茶园基地、松桃正大茶叶园区、石阡龙塘苔茶园区、思南张家寨茶叶园区等省级示范园区,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充分挖掘本地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集中力量打造2~3条茶旅观光精品路线;要积极开发茶文化衫、文化图册、文化器具等系列文创产品,丰富消费体验形式,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茶叶+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索产业促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实现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积极开展梵净抹茶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梵净山斗茶大赛和茶艺技能大赛等活动,持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示范带动引擎。
其一,依托梵净山IP,全力以赴加快打造核心引擎区。以梵净山及其周边区域为核心,集中资源打造高端化、国际化、示范性的康养旅居核心引擎区。该区域应聚焦发展顶级康养度假、特色医疗康养、国际会议会展等高端业态,树立铜仁康养产业标杆。重点优化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功能,加快鱼粮溪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梵净山游客集散中心及抹茶小镇、做精“梵净西旅记”、腊尔山红石林景区等项目建设;改造梵净山东线观光步道,优化提升环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公路,推动沿线景区景点串珠成链。
其三,依托梵净山IP,精益求精加快构建康养旅游廊道。依托市内主要交通干线和重要的自然山水脉络,规划打造梵净山沿大江至主城区的百里锦江黄金旅游观光带、梵净山生态文化康养带、锦江山水休闲养生带等,重点加快朱砂古镇创建5A级旅游景区,碧江九龙洞、松桃潜龙洞创建4A级旅游景区。支持梵净山—太平河和石阡温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思南石林、五彩洋山河、乌江黎芝峡等景区,串联核心引擎区与各个特色功能节点,打造若干条主题鲜明的康养旅游线路和产业联动轴带,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
茶以山名,则因山而识茶;山以茶名,则因茶而寻山。现如今,代表“绿色、生态、干净、有机、安全”的“贵州绿茶”,作为贵州茶的品牌统领,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绿茶产品范畴,它集六大茶类于一体,兼具生态之美、绿色之美与品质之美。“贵州绿茶”省级重点品牌加上“遵义红”“普安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等“两红三绿一抹”的主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已经形成“黔茶矩阵”,改写了全国茶业版图。作为贵州第二大茶区,铜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综前所述,铜仁将继续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全力以赴推动新坐标、新图景和新任务有机铆合,依托生态优势和迫切愿望,进一步聚力发挥好梵净山IP的杠杆撬动作用与“多重效应”,勠力同心、守正创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让这一片神奇的东方绿叶更好地发挥“蝴蝶效应”,聚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书写“城乡统筹共同富裕”的时代新篇章,加快实现绿色铜仁现代化建设奋斗新目标。